Site icon 電傳媒

傳統修復技術注入新血,不僅年輕化且高學歷化 文化部首次於金門開辦傳統匠師資格審查

【記者廖宥婷/台中報導】

文化部傳統匠師資格審查於今(20)日分別在臺灣和金門同步登場,金門場為歷年來首次開辦,審查工項為當地較為常見之漢式大木作及泥作(土水作)二種工項。

目前金門傳統閩南建築及洋樓,包括古蹟及歷史建築,約有7000餘處,保存及修復需求龐大,隨著文化部推動「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及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的補助政策導引,金門縣建築類文化資產數量及修復需求也日益提升,因而對擁有傳統修復技術的傳統匠師需求日殷,為解決金門地區傳統匠師老化、人才凋零的問題,文化部因此特別增開傳統匠師資格審查金門場,有望為金門的文化資產的保存與修復注入新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施國隆局長表示,近年來文化部每年辦理兩梯次傳統匠師資格審查,每年皆有澎湖及金門匠師考生遠道而來應試。金門需要保存修復的古蹟、歷史建築數量並不亞於臺灣本島,惟金門目前具傳統匠師資格者92人(占全國具傳統匠師資格757人的12%;其中大木作有20人,土水作45人),50歲以下僅5人(占5.4%),其中大木作與土水作都各僅只有1人,可見亟需引入文化資產修復技術之新血。本次增開金門場的目的就是希望讓更多具傳統匠師資格者投入文化資產修復現場;可喜的是,本次金門縣報名傳統匠師資格審查共有10人,其中50歲以下就有7人,且九成均擁有高中以上的學歷(含大專)。

今年文化部第二梯次的傳統匠師資格審查報名十分踴躍,共計有漢式大木作、日式大木作、小木作、鑿花作、漢式瓦作、日式瓦作、泥作(土水作)、石作、泥塑剪黏及彩繪作等10項技術項目,共計有90人報名(含金門),今(20)天金門考場的考生全數到考,臺灣場的考生則有77人到考,總到考率為96.6%。本次報名人數相較以往有大幅攀升的趨勢,其中50歲以下的申請者便有77%,且82%以上的申請者具有高中以上的學歷(含大專),顯見已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及高學歷者願意投入文化資產的修復工作;有望是政府及民間大力推動文化資產保存所帶動之效應,同時對匠師本身也是技術的肯定及未來職涯的保障。目前文化資產局刻正積極發展文化資產修復人才專業證照制度,就是希望保障相關從業者的權益,創造更優質的職場條件,以吸引更多新血投入文化資產修復現場。

為了留給後代子孫更多的文化傳承,文化資產的保存已是全民的共識之一,而保存技術的傳承更是至關重要,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108年在文化資產園區成立「文資傳匠工坊」,自去年5月揭牌迄今,已陸續開辦了13個班次,培育了338名學員,未來也期待更多的有志之士一同加入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修復的行列,共同為傳統技術之傳承努力,以保存及延續文化資產的價值。此外,文化資產局亦刻正委託金門縣文化局修復歷史建築張文帝洋樓,俟修復完成後將成為金門地區傳統匠師人才培訓的基地,並投注資源發展金門文化資產修復人才的培育工作。

歡迎有志之士持續關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方網站及「文資傳匠工坊」粉絲專頁,隨時獲取最新消息!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