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電傳媒

如光隨行 洪瑞麟畢生作品捐贈文化部

【記者廖宥婷/台中報導】

臺灣前輩畫家洪瑞麟的長子洪鈞雄先生將父親畢生作品捐贈於文化部,經歷一年多的準備與籌劃,共1496張圖及40本素描冊,於去(109)年底返抵國門,將交由國美館代管。透過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讓留存於海外的珍貴臺灣藝術家創作得以獲得更好的典藏保存,並以系統化整理完整臺灣藝術史的建構,擴大深耕與累積臺灣美術豐富的面向和能量。

國美館今(1)日舉行「如光隨行–洪瑞麟作品開箱記者會」,文化部長李永得、國美館長梁永斐、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立法委員黃國書、成功大學教授蕭瓊瑞,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廖武治董事長(洪瑞麟學生)、世交呂雲麟之子呂學偉、前輩藝術家張萬傳之子張偉東、廖繼春家屬廖和恩及郭柏川之女郭為美等人,共同出席見證洪瑞麟作品重現在臺灣故鄉。記者會上用心安排與定居美國的洪鈞雄先生現場連線,並由蕭瓊瑞導覽展示的31件作品及30冊素描本,場面隆重、溫馨、難得。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感謝洪鈞雄先生長期守護國家的文化資產,並無私的捐贈予文化部,洪瑞麟的美學以簡單的線條深刻刻劃勞工的身影,「不管礦坑有多麼黑暗、礦工朋友身上有多少黑炭,前方總有一道光譜,除了呈現勞動美學外,也是撫慰人心、帶給人們希望的作品」。文化部在總統蔡英文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的宏觀政策下,近年展開各藝術領域的作品蒐整、研究等相關工作,感謝各界的響應,讓許多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得以歸鄉。文化部會持續支持國美館進行專業的典藏、修復、研究及策展,期盼讓這批珍寶重現於臺灣民眾眼前。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則表示,從順天美術館、黃土水作品歸鄉、到洪瑞麟作品捐贈案,海外臺灣藝術家作品的回歸對臺灣文化藝術保存影響巨大,未來也將持續推動前瞻預算、協助重建臺灣藝術史,讓更多臺灣人民更了解我們的藝術史。

國美館表示,為迎接洪瑞麟作品回臺,國美館早於108年底便委託成功大學教授蕭瓊瑞前往美國調查造冊,但作品的歸鄉路卻因疫情影響充滿變數,所幸最後克服萬難,終在去年12月22日將捐贈作品安全運抵國美館。

國美館長梁永斐特別感謝洪鈞雄先生的無私,這批作品的定位不單單是一位前輩藝術家的畢生創作,同時也是臺灣人的文化資產,將帶給世代臺灣人更多想像與啟發。此次捐贈也創下旅居海外的藝術家中,單一人捐贈作品最多的紀錄,讓臺灣美學的歷史價值能深耕及傳承。國美館本已典藏6件洪瑞麟的作品,包含4件水彩畫及2件油畫,加上本次捐贈的作品,相信能為臺灣藝術史的研究提供更充分的素材。國美館將依李部長指示,將捐贈作品典藏及數位化,並擴大加值運用,妥善規劃洪瑞麟的作品展與論壇等。也期望未來強化政府與民間的結合,讓更多藝術資產成為公共財,照亮臺灣、榮耀世界。

洪瑞麟(1912-1996)出生於臺北,1927年進入「臺灣繪畫研究所」,在石川欽一郎的指導下學習水彩與素描。1930年赴日習畫,隔年(1931)考入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西畫科,一生創作不輟。洪瑞麟的繪畫生涯約略可分為藝術啟蒙期(1924~1930)、留日進修時期(1930~1937)、礦工時期(1938~1972),以及晚年陽光時期(1972~1996)等四個時期。捐贈的作品完整涵蓋了四個創作時期的作品,包括1927年接受石川欽一郎指導仿米開朗基羅作品的摹寫素描、留學帝國美術學校的素描、最著名的礦工系列作品,以及未曾曝光過的抽象作品,完整呈現這位以「勞動美學」著稱的臺灣藝術前輩畫家的創作風格,也為臺灣美術史頁增添風采。

洪瑞麟曾任職於瑞芳的煤礦工廠,以礦工為創作題材的「礦工時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的畫就是礦工日記,也是我自己的反省」,實踐一生當中體察勞動者,和堅持為勞動者作畫的精神。洪瑞麟礦工時期的作品整體筆觸多粗獷率性,卻在寥寥數筆間精準描繪勞動礦工的姿態。作品往往以一片黑暗的背景中透露出的微光象徵生命裡的希望,展露出洪瑞麟的人文關懷,亦為臺灣礦產業鼎盛時期的榮光中,留下光芒後點滴血汗的勞動者日記。

由順天堂藥廠創辦人許鴻源博士與夫人許林碖女士在1993年創立、位於美國爾灣的順天美術館,去年將館藏作品完整捐贈予文化部,為臺灣美術史尋回一大片拼圖,也為臺灣藝術家留存海外作品的歸國,起了拋磚引玉的效益。文化部榮幸在順天美術館長陳飛龍的引介之下,再度尋回另一片拼圖,透過民間與政府齊力合作,讓臺灣藝術資產的歸納整理能更進一步,也展望未來能有更多流散海外的作品能回歸臺灣。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