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傳媒 Loading

第二屆臺中市工藝師余美玲 進駐纖維工藝博物館 歡迎來體驗賽德克族編織教學

【記者廖宥婷/台中報導】
第二屆臺中市工藝師得主余美玲今(110)年進駐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現場除展有精美作品外,為了讓編織美學更加地深入民眾生活,更規劃各式編織教學課程,喜歡編織工藝的民眾千萬別錯過!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表示,第二屆臺中市工藝師共有三位工藝師獲得認證,其中,陶藝工藝師黃吉正及漆工藝師陳永興已於109年進駐港區藝術中心,工藝師余美玲今年開始進駐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B1纖藝星球1,現場除展示編織作品外,也規劃各式賽德克族傳統編織教學課程,歡迎民眾參觀體驗。

出身賽德克族的編織工藝師余美玲,小時候邊看外祖母編織,邊聽著部落有趣的故事,是兒時印象最深的記憶;921大地震之後,原本經營的美容事業大受影響,偶然聽到清流部落有社區媽媽在教傳統織布,決定拾起梭子學習賽德克族傳統編織技藝,並藉著小時候與外祖母對話的記憶,從學習傳統編織中,開始與自我文化的對話。

余美玲表示,自己的原住民名字是Maluda Awi,Maluda是賽德克語「好了」的意思,但是賽德克族的織布文化不能僅僅是「好了」就可以,如果停下來,這個傳統織布文化便會消失。因此,在各界支持下,余美玲97年成立了「臺灣原住民編織發展協會」,除了默默宣達女性守護家庭的堅定信念,也靠著雙手,一絲一縷延續賽德克族千百年來的傳統工藝美學,藉由對原住民編織工藝之熱忱,持續地致力於編織工藝技術的推廣。

為了傳承賽德克族編織文化,也期望能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光發熱,余美玲將彰顯原住民族群精神的彩虹橋圖案及代表賽德克族「祖靈之眼」的菱形圖騰,融合現代時尚風格,並依使用者習慣製作手機包、公事包等織品,廣受民眾喜愛。

文化局表示,凡設籍臺中市5年以上,且致力於工藝傳承、保存、發展及創新,具重大貢獻或優良具體事實之工藝創作者,均可以申請臺中市工藝師,第三屆臺中市工藝師今年預計5月受理申請,申請類別包括陶瓷、玻璃、金屬、漆、玉石、纖維及其他符合工藝創作所需的媒材項目,通過審查者,除將獲得「臺中市工藝師」之頭銜外,本局亦將提供為期一年駐館之機會及獎金新臺幣25萬元,希望透過遴選拔擢優秀工藝人才,拓展工藝創作與傳承教學的藝術媒介,並藉由工藝師駐館之機制,讓市民更容易接觸到工藝師的作品及創作歷程。

除駐館創作外,工藝師也規劃豐富多元的教學課程,內容主要為賽德克族編織教學,並依民眾編織技能程度分為初階及中階教學的平日班及體驗課程為主的假日班,平日班以基礎課程平織技法教學及較具難度的挑織技法教學為主,學員可以學習前置整經、理經及上機操作教學等,並選擇製作手環、頭飾或織布;而假日班則規劃體驗課程,包括手環、頭帶或靈鳥DIY等手作體驗,更多詳情可逕上余美玲facebook粉絲專頁(Maluda余美玲)查詢,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駐館地址: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B1纖藝星球1(地下室1樓)

▲開放時間:星期四至星期日 10:00~17:00(週一休館)

▲賽德克族編織課程資訊:

  1.平日班《初階平織技法》(每週四13:00-16:00; 每梯次五人,共九週課程)

          《進階挑織技法》(每週五13:00-16:00; 每梯次五人,共九週課程)

  2.假日班《體驗手環 or 頭飾》(每週六、日開館時間;每梯次3小時,採現場報名)

           《體驗靈鳥 DIY 》(每週六、日開館時間;每梯次1小時,採現場報名)

2UDN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