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宥婷/台中報導】
臺中市市定古蹟「萬和宮」位於南屯區,於清雍正年間(1726年)興建而成,奉祀湄洲天上聖母(媽祖),百年來香火鼎盛是地方信仰中心。萬和宮是三開間三進兩護龍縱深式的廟宇建築形式,其建築本體於民國74年指定為國定第三級古蹟(現為臺中市市定古蹟),具有歷史意義與時代特色,宮廟內也有許多典藏古物,包含「昭和年款銅鐘」、「德媲媧皇」匾及「老二媽神像」等15件具文化資產價值的古物,民眾在新春參拜祈福時,也能欣賞古蹟和古物之美。
擁有近300年歷史的「萬和宮」,長期致力於推動地方文化傳承,對文化資產保存的維護更是不遺餘力,民國84年在宮廟內設置文物館,館內典藏數十件文物,其中有15件文物被指定為臺中市一般古物,包含「張國祿位」、「昭和年款銅鐘」、「道光年款鉎鐵大鐘」、「鉎鐵金爐」、「德媲媧皇」匾、「開基媽像」、「老二媽像」、「聖二媽像」、「聖三媽像」、「萬和宮龍鳳紋木香爐」、「萬和宮觀音殿木香爐」、「狻猊鈕蓋展耳木薰爐」、「福蔭全臺」匾、「萬里恩波」匾、及「德遍寰瀛」。目前,除了「道光年款鉎鐵大鐘」、「鉎鐵金爐」及「狻猊鈕蓋展耳木薰爐」這3件文物典藏於萬和宮文物館外,其餘皆供奉或放置於宮廟之中,民眾在參拜時也能一覽古物的風華。
文化局指出,這15件古物中,「聖二媽像」製作於清光緒12年(1886年),頭部用圓雕技法,另結合由拼接製成的身體,而此拼接工藝,使神像易於更換外覆的服飾,與固有木雕泥塑一體成型的神像不同,便於外出巡行,反映了在地信仰的特殊神像工藝技術。「德媲媧皇」匾立於清光緒12年(1886年),立匾人林文欽、林振芳二人是在地赫赫巨紳,具地方拓墾史上之價值,文物製作精美,反映特定歷史文化脈絡。
文化局也表示,「狻猊紐蓋展耳木熏爐」,全件用樟木以圓雕、陰雕、透雕、深淺浮雕等多種手法刻製、榫接,再施彩、貼金,工序繁複,創意精奇,工藝難度高,在木雕供器中,堪稱翹楚之作。「萬和宮觀音殿木香爐」,以圓體為造形,是整料雕刻的三足鼎式木質圓爐,紋飾為減地陽刻,整體器身以黑漆為底,雕飾圖案則以紅底金漆呈現,具有稀有性與優良做工藝術價值。「昭和年款銅鐘」鑄造出於京都梵鐘名家高橋才治郎之手,冶金技術精良,有高度工藝價值,而日式梵鐘與中式風格不同,反映日據時期鑄銅技術與宗教信仰活動,亦代表日、臺在佛教文化上的交流,具流派特色及時代意義。
萬和宮文物館的開放時間為週六、周日,及農曆初一、十五,春節期間於初九(110年2月20日)正式開館,文化局建議民眾可利用春節假期,到萬和宮祈福參拜,同時領略具歷史意義與時代特色的宮廟建築及古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