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傳媒 Loading

國美館2021藝術跨域策展案 「Æthereal 逸菲蕾遨」即日開展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國立臺灣美術館即日起推出2021「藝術跨域策展案」徵件獲選作品「Æthereal 逸菲蕾遨」,17日舉行開幕式,由國美館梁永斐館長主持,策展人張瀞尹出席並為現場來賓導覽特展。梁館長表示,國美館自2011年起舉辦藝術跨域策展案徵件,目的在於培養新秀,並透過與國外策展人/藝術家的合作,讓臺灣觀眾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國際藝術。本次藝術跨域策展探討藝術結合科技的可能性,主題「逸菲蕾遨」意指一個浩瀚而飄渺,雖然不被人感知,但卻存在著的空間。由陳子澂和張瀞尹兩位策展人共同策劃,參展藝術家有來自香港的蕭逸南、高倩彤、鐘正,以及來自土耳其的柯凡契˙塔塔 (Kivanç Tatar),透過長期的藝術創作與實踐,以實體、聲音、影像與數位等不同媒介,來揭示生活中無所不在,並牽引人類意識與發展的飄渺系統。

科技日新月異,科技人士鼓吹新技術可以解決人類及生命的各種問題,不斷地開發新技術和系統,漸漸地科技成了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份,而我們卻對發展科技所帶來的後果所知甚少。我們生存的空間跟「逸菲蕾遨」相似,由許多具有類似特質的系統所組成,系統泛指由個體所組成、依據規則而運作,能達成個體所無法完成的工作或是任務的群體聚集,它可以是自然或是人為的,前述的科技與建構正是其中一種,無論是樂於接受或是有所顧忌,它們自然地包圍我們的日常,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策展人張瀞尹表示,在疫情爆發後,人們開始更加依賴科技,彷彿活在自己創造的科技母體中,生活、政治、經濟、生態,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也擺盪在難以評估的因果之間。希望藉由本次策展討論藝術與科技間的關係,以及透過藝術為媒介闡述對科技的想法。

高倩彤的創作多聚焦身邊事物以及城市生活,並探究「狀態的影響力」,本次展出作品反映藝術家對科技與現代生活的疑問。作品〈昨日的世界〉中,於同一畫面中呈現不同解析度電視機的播放規格,相較於低解析度的藍色紅色影像,即將成為新日常的高解析影像則以彩色的優越效果取勝。此作品在展覽中提供一個討論背景:新產品促使圖像和影像改變,從軟硬體方面影響城市生活,也間接影響了人們的美學標準。〈每一個單位〉透過一個水泥牆空間的窗口,虛擬屋內裝潢的可能性;作品〈為了更廣闊的視野〉及〈適應〉則是延伸思考工業與文明發展的期望與落差,對未完成狀態的凝視與想像。順應時代的美學觀念及隨科技而生的淘汰與交替,已融入、甚至是強化了我們對擬真的追求,形成將自身與環境條件同化,以求共存的適應過程。

鍾正的作品以空間為單位,並擅長利用看似衝突的媒材呈現他的比喻。本次展出三件裝置,是他在2020年個展「不宜呼吸」中的核心作品。〈喘〉利用抽風扇裝置控制空氣流通狀態,密室因為壓力改變而發出有如喘氣的聲響,風管向外延伸穿梭在展場裡,像是纏繞的氣管。〈紐結〉則以常見的汙水管來表現日積月累的沈積物,承載鬱結難解的城市結構。〈使人迷惑〉以空拍機紀錄香港每天在海港舉行的雷射光表演,在社會動盪和瘟疫蔓延之際,燈光秀彰顯出失調城市的荒謬。錄像投射在大片的碎玻璃上,再折射至展間中,破碎的光影彷彿揭示了亮麗表面背後的躁動與不安。

蕭逸南擅長結合新音樂與電腦技術進行創作,作品充滿挑戰傳統的企圖。他與柯凡契•塔塔(Kivanç Tatar)合作的〈完形世代第一號〉,創造兩組在虛擬世界中相靠在一起的機械手臂,在設定程式後被注入人工智能的兩組虛擬機械手臂,就像兩個獨立的個體自主學習,在不斷累積動作訊號與透過強化學習的訓練後,它們在狹窄的空間中共處、共存,歷經嘗試和失敗而形成一套獨特的「舞步」,帶領觀眾一起見證人工智能的誕生與成長。蕭逸南與保羅•帕羅紮伊(Paul Paroczai)合作的〈新記譜法-為多樂手而寫〉,是一個互動數位系統,邀請演出者或玩家通過XBOX控制器探索虛擬空間,並將操作的動作轉換為聲音。此作品打破傳統的樂譜創作及樂器演奏,透過最多兩位演奏者以遊戲方式操作和互動的方式,在數位合成新空間裡共同譜出樂章,呈現一種創新的作曲與表演形式。

2021藝術跨域策展案「Æthereal 逸菲蕾遨」將於國美館203至205展覽室展出至7月11日,歡迎有興趣的觀眾到館參觀,展覽詳情可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

2UDN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