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傳媒 Loading

國立臺灣美術館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國立臺灣美術館繼今年春季推出臺灣百年藝術史大展三部曲,從臺灣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展現「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文化思潮衝擊下的藝術文化運動「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歷經七〇至九〇年代海外收藏的藝術資產「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最終歸返故鄉土地。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即將在夏季8月14日推出的「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則承續著藝術啟蒙精神,以全然不同面貌和形式的藝術創作,回應國際與本土的抽象與前衛思潮,而臺灣在八〇年代開啟的創作革命,包括:材質、空間、創作概念和表現形式,影響著臺灣現當代的藝術發展。

本展以「所在」為題,由資深藝術家莊普發起並擔任策展顧問,藝術史學者蔣伯欣、許遠達擔任策展人,展覽共邀請41組藝術家參與,展出約87組93件作品。1980年代的臺灣藝術,逐漸從現代繪畫的創作典範,轉移到今日我們熟悉的當代藝術面貌,當時以前衛角度稱之為「第二波現代藝術運動」,藝術家們大膽創新實驗有關媒材和空間的多種內涵與形式,跳脫框架的限制,多元嘗試各種材料、表現形式,也更關注創作物和空間、環境的關係,還有創作者概念與物體和身體行動作為媒介的藝術實踐。本展以「空間」及「物性」兩個關鍵概念來探索1980年以來的抽象藝術和前衛概念,而八〇年代之後,藝術創作環境亦有極大的改變,如,許多旅外及留學在外的藝術家歸國,國內三大美術館及地方文化中心相繼成立,這些時代的變化推動著藝術家創新的能量,將媒材的多元性、空間的條件、重新界定的物質觀念帶入創作及美學意識中,將藝術形式從架上及台座上徹底解放,走向更自由奔放的創新改變。

本展以六大子題詮釋境與物的前衛藝術發展:「框架解放」、「『雕塑』的再定義」、「『繪畫』的多元性」、「媒介的辯證」、「空間場域」及「跨限世代」。藉由回顧80-90年代的藝術事件和創作作品,再衍伸到2000年以後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展覽邀集重要的中生代與新生代藝術家以跨越不同類別及時代的多元演繹,將境與物的前衛藝術作一系統性與辯證性的呈現。本展的研究踏查工作歷時一年多,挖掘出現代主義藝術巨匠林壽宇塵封37年的經典作品〈遠山無限碧層層:無始無終系列〉、雕塑家黎志文1979年海外現地製作的實驗性作品〈在船上〉、葉竹盛的〈機能轉移II〉等多個70-80年代藝術家早期重要代表性創作,其中有許多作品時隔數十年首次展出。「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將於8月14日於國美館1樓水牛廳及301-302展覽室展出至10月17日,精彩可期,歡迎各位蒞臨參觀。

2UDN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