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傳媒 Loading

第七屆華人科學攝影競賽得獎名單出爐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科博館舉辦華人科學攝影競賽已邁入第七屆,今年受疫情影響,首度舉辦線上頒獎典禮,於21日上午十點半舉辦線上頒獎典禮並公布得獎名單,超過500件來自臺灣、大陸、新加坡等地的投稿作品,經過初審與複審,選出62件得獎作品,其中3名優選作品皆來自臺灣。科博館將第6屆得獎作品39件及第7屆得獎作品62件,集結策畫成「無界∞鏡相:第6+7屆科學攝影特展」,共計展出101件作品,展場更搭配比利時金屬雕塑藝術家Gilles Falisse馮智理的作品,以廢棄鋼鐵、線圈、軸承、鋼筋、鐵片等組合成金屬雕塑動物作品。即日起展至111年11月6日(週日),歡迎民眾至科博館第二特展室參觀,更多作品介紹請上官網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0/2021ScienceImages/。

科博館主辦第七屆科學攝影競賽,來自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投稿作品,合格參賽作品總計546組(臺灣538組、其它國家8組),參賽投件者職業以學生30.5%最多,經過歷時5個月初審與複審的激烈競爭後,嚴選62件得獎作品,包含3件優選及2件廣達青少年特別獎。頒獎典禮今(21)日在科博館登場,頒發3位優選者各5萬元及2位廣達青少年特別獎者各2萬元等多項獎金。今(21)日的線上頒獎典禮不受時空地域限制進行,現場除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多位貴賓共襄盛舉,包括拓凱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沈文振、拓凱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敬達、大江生醫中區研發中心主管蘇香綾女士、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張鈞翔;評審團代表科博館前副館長周文豪、科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張孟媛。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家維及廣達文教基金會徐繪珈執行長等貴賓也透過線上影像恭喜得獎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表示,一照片勝過千言萬語,科學攝影更是以鏡相將瞬間化為永恆,包含科學真相與自然之美,鼓勵大家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經由觀察所領略到的科學之美,以攝影的方式捕捉記錄下來。策展人楊翎博士表示,此次展出第6屆及第7屆科學攝影得獎作品,共展示101件作品,是歷年來展件數最多的一次,拍攝主題以昆蟲與蜘蛛最多,其次是水下與海洋。楊翎博士說策展團隊始終秉持以藝術、文學、音樂介入科學,主張「綠色展示」概念,更引用劉一峰神父的名言「人無廢人、物無廢物」,以舊有材料來發揮展示創意,秉持環境教育的理念。

頒獎典禮優選之一大江獎得主的陳惠珠,這次得獎作品「尿遁」,紀錄五色鳥親鳥,正準備衝入樹洞育雛,剛好有兩隻蟬在樹洞附近活動,蟬目睹五色鳥朝自己方向衝過來,情急之下立即排液減輕體重,以利逃脫。蟬專門靠吸食樹液維生,當吸進大量樹汁後,身體會變得笨重,遇到緊急情況時,會本能地將體液排出體外,減輕體重以利逃跑。

優選之一拓凱獎「天造乎人為乎」是賴露釧作品,作品紀錄乾旱缺水的情況下,養殖吳郭魚的魚塭遍布一個一個凹洞。梅雨季開始,吳郭魚開始進入繁殖期,為順利繁衍下一代,雄魚會用嘴巴把河底的砂石仔細叼開,挖出一個能容納自己和雌魚的凹洞,雌魚進入後產卵,就會把卵含在口中孵化下一代。

優選之一百里獎得主廖哲葦,得獎作品「繽紛自然牙」,拍攝手法是將自然牙製作成1.0-0.3mm厚度切片後,透過雙重偏光攝影原理,捕捉自然牙的牙釉質晶格,在光線穿透後產生色散的虹光影像。

為鼓勵青少年投入科學攝影的行列,除了三幅優選作品,本次比賽在廣達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頒發了兩位廣達青少年特別獎。得獎作品「最佳拍檔:螞蟻與蚜蟲」,是曾慶瑀和曾慶禓一起捕捉到蚜蟲與螞蟻各取所需的畫面,蚜蟲吸取植物汁液後,會排泄含豐富醣類,稱為蜜露,而螞蟻會用頭上的觸角輕拍蚜蟲的腹部,刺激蚜蟲從肛門排出蜜露,嗜甜如命的螞蟻得以享用美食。另一件得獎作品「華麗的影像殘留」則是由鄭哲安拍攝,這張作品是他和父親花了一段時間實驗出來的。主要利用相機慢快門和手電筒補光,透過手電筒的照射,移動相機,雲眼斑螳螂的翅膀,形成如彩虹般的色彩和線條,相機往左移將它的殘影從右至左拖曳,進而留下螳螂翅膀顏色的殘影。

科學攝影活動辦理7屆以來,累計符合參賽資格投稿作品4,171件,得獎作品390件,並推出5場特展,32場巡迴展、31場科普教育活動、3本專書出版等,參與人數超過130萬人次。科博館舉辦科學攝影比賽,期待透過影像產出過程和手法的自我詮釋,傳達科學世界多樣化的路徑,拓展大眾探索知識的視野和樂趣,期勉成為華人世界科學攝影比賽之指標。

2UDN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