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電傳媒

江之翠劇場《行過洛津》驚艷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

江之翠劇場《行過洛津》驚艷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行過洛津》改編自國家文藝獎得主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的同名首部曲,舖展清領時期嘉慶至咸豐年間的鹿港興衰,由台新藝術獎首獎團隊江之翠劇場與新銳導演陳煜典、《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得主吳明倫,共同打造結合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的精緻好戲;法國《馬賽劇評人報》讚譽:「《行過洛津》就戲劇演繹、南管歌曲、音樂,至舞台佈景、服裝而言,江之翠劇場無疑為表演藝術領域之瑰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行過洛津》是歌劇院首次策劃南管戲曲節目,南管以往是在大戶人家中搬演,演員動作細膩,眼神的流轉與手部的巧勁,無一不是藝術。」本作12月11日至12月12日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同來感受南管獨具韻味的溫婉唱念。

喚醒臺灣早期社會歷史記憶 盡現時代下人物樣貌
洛津為鹿港舊名,鹿港出身的作家施叔青,以其故鄉做為《行過洛津》的背景,透過對地緣的熟稔與歷史發展的理解,重塑在清朝中期由盛而衰的海港城市,細膩地書寫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行過洛津》透過下層社會伶人許情的視角,與其跨越社會階層的經歷,勾勒當時移民社會的臺灣各色人物的權力結構與情慾。2017年江之翠劇場改編《行過洛津》於鹿港今秋藝術節首演,2019年代表臺灣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連演21場,令許多觀眾驚嘆,留言「這個故事非常美!透過頌唱與優美身段,我們彷彿被帶到不同於西方世界的國度,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編劇吳明倫梳理原著,將故事中反覆出現的《陳三五娘》成為另一條敘事線,呼應泉州七子戲班男旦許情來到臺灣後的情感世界。導演陳煜典則藉由此安排,將舞台畫面分割成「對台」,呈現許情生命歷程。陳煜典表示︰「左右舞台分別演出《行過洛津》、與南管戲《陳三五娘》。南管樂師位於舞台中央,南管特色壓腳鼓,琵琶橫抱與笛,在琵琶清脆的骨架音,及綿長悠遠的笛音領奏裡,靈活而層次多變的鼓音,表現舞台上各角色內心情緒與劇情變化。觀眾可以隨劇情發展選擇移動視線。」身為現代劇場導演,陳煜典在《行過洛津》舞台上,同時呈現傳統戲與現代戲,他表示兩種戲劇在他心中的份量是一比一等量,不是誰去服務誰,而是將彼此放在一起,照應出雙方的異同。

現代劇場與南管 精巧勾勒小人物內心
《行過洛津》故事中,跟隨著泉州七子戲班來臺的主角許情,以扮演南管戲《陳三五娘》中的婢女益春一角風靡鹿港。七子戲班即為早期搬演南管戲的團體,七子戲亦是南管戲劇種之一,以輕緩悠遠的南管音樂為後場,演員使用泉州話演唱。《陳三五娘》出自明傳奇《荔鏡記》,是南管戲的傳統代表劇目,講述書生陳三因愛慕富家女子黃五娘,藉故打破鏡子,賣身為奴只為親近佳人。編劇吳明倫與導演陳煜典聚焦於〈留傘〉一折,摘取陳三求愛不成欲離開,黃五娘婢女益春出面奪傘、留傘以挽留陳三的經典段落,呈現南管的細膩演唱,與做工精細的科步。舞台一方以華語演出《行過洛津》故事主線,一方是泉州話南管戲《陳三五娘》,在鏡像對稱的空間安排,兩端以燈籠串之,重現絳紅燈籠下的杳杳絃音。當益春對陳三的聲聲呼喊與挽留,更同時撞擊著許情三返洛津、留與不留的內心徬徨與抉擇。12月,《行過洛津》與臺中觀眾一起體驗清朝時期鹿港的風華絕代。

節目/活動資訊
2021 NTT遇見巨人─江之翠劇場《行過洛津》
時間:
2021/12/11 (六) 14:30
2021/12/12 (日) 14:30
地點:中劇院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