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肇興侗寨不僅是鼓樓之鄉,也是歌舞之鄉,當地幾乎男女老少都著天生好歌喉,隨時可以開口唱出優美的侗族歌聲,侗歌聲調宛轉悠揚,旋律優美動聽,尤以多聲部混聲合唱扣人心弦,轟動海內外。
這裡每隔一年於中秋節舉行一次的蘆笙會,主、客競相吹奏比賽,笙歌陣陣,熱鬧非凡,極為壯觀。

寨上有侗歌隊、侗戲班。每逢節日或賓客臨門,侗族群眾歡聚於鼓樓、歌坪,舉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娛活動。歌類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蟬歌、踩堂歌、攔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敘事歌、童聲歌等。
另一個必看及可以細細品味的就是各個侗寨鼓樓,從外觀觀賞像一座寶塔,飛閣重簷,氣勢雄偉。
鼓樓的平面均為偶數,一般有正方形、六邊形、立面均為奇數重簷,少則一層,多達十七屋,高度多為二十米左右,逐層收縮,最高頂閣內放置牛皮大鼓。
頂部為攢尖、懸山、歇山等形式,頂端置葫蘆形塔刹。底部多數系正方形,中央置火塘,塘火終年不斷。建築類型有廳堂式、幹欄式、門闕式、樓閣式、密簷式等多種。
全樓為木結構建築,用四根大杉木為主柱直達頂層,另立副柱加橫豎瓜於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傳統為中央懸空一根為雷公柱、四根金柱為主承柱、四周有十二根簷柱的結構方法,象徵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寓意”天長地久”。
鼓樓的來源,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曾紮營侗鄉,為方便指揮,在營寨中修築高亭,內置銅鼓,以鼓聲傳令,遂流傳成為鼓樓。侗寨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深厚的侗族文化內涵的實物,也是人類返璞歸真的典範,侗寨寨子的魅力需要細細品味,從點點滴滴中發現它的歷史悠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