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電傳媒

愛腎保腎 醫教「泡水高貧倦」五字訣 自我檢測腎功能

愛腎保腎 醫教「泡水高貧倦」五字訣 自我檢測腎功能

【電傳媒記者 JAZ /彰化報導】

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四為「世界愛腎日」,彰基醫學中心為響應國民健康署及腎臟醫學會推動慢性腎病防治計畫,往年均會同體系醫院於社區舉辦愛腎保腎觀念闖關活動,今年因COVID-19疫情關係改於院內舉辦;彰化衛生局企劃資訊科科長張純如於16日蒞臨愛腎護腎宣導活動現場,共同宣導慢性腎臟病防治觀念。

張純如表示,台灣大約八個人會有一個人有慢性腎臟病,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並不知道,初期的腎臟病,其實一般人是沒有症狀的,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年齡40歲以上,要怎麼樣定期接受檢查?可以參加免費的身體健康檢查、做篩檢;65歲以上,每年都可以檢查,早期接受檢查,早期接受治療。另,糖尿病、高血壓、血脂較高、尿酸、心臟病等,都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所以要定期到醫院看診、吃藥,只要好好跟醫師合作,這些問題都可以早點發現、早點治療;希望民眾能夠定期的回診、定期接受篩檢,一定可以防治慢性腎臟病。

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表示,依據國民健保署統計,臺灣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不,每年需定期接受透析人數約9萬人,且每年洗腎病人以逾萬人的速度成長,2020年,治療腎臟疾病的健保費用為562億元,名列健保支出項目第一;當中有84%都是支付末期腎衰竭患者的洗腎費用,金額達472億元。

林慶雄指出,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及三高族群倍增,慢性腎臟病防治行動需著重全民運動、民眾教育、篩檢腎病危險群(老人、三高病人)及醫療及早介入優化照護(初期CKD照護)。慢性腎臟病因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容易忽略未定期追蹤,一旦有症狀就醫時,常已經進展到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甚至是末期腎臟病出現尿毒症狀,必須依賴透析或腎臟移植,進而影響病患及家庭生活品質。民眾可以藉由40歲以上3年1次及65歲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沒有罹患腎臟病。

彰基腎臟內科主任邱炳芳醫師表示,國民健康署宣導國人需加強腎臟病防治與自我健康管理,包括三高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控制及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多喝水、不抽菸、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及定期檢查腎功能等,做好腎臟保健的觀念。期望民眾透過參與腎臟保健、認識腎臟病、預防腎臟病危險因子、保腎均衡飲食等有獎徵答、闖關等趣味活動,在寓教於樂中吸取愛腎自我照護知識。

彰基腎臟內科蔡俊傑醫師表示,腎臟病是2020年台灣的十大死因第九名,而末期腎臟病患所仰賴維持生命的治療—洗腎,一直是健保局支出最多的項目。目前台灣約有9萬人接受透析治療,且每年增加逾萬名病患須接受透析治療。如何讓民眾增進腎臟的健康,一直是政府、各醫院及腎臟科醫師們的志業。依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的研究,台灣罹患慢性腎臟性疾病的患者高達12%,且許多病患並不知道自身有慢性腎臟病。

蔡俊傑進一步指出,民眾可以用「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 (倦怠) 」作為自身腎功能的初步自我檢測。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健保局有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Early-CKD),可以讓臨床醫師提供病患檢驗肌酸酐及蛋白尿提早找到慢性腎臟病患者,並加強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治療來延緩腎功能惡化。而腎功能更差的病患,健保局也希望病人接受末期腎臟病前期(Pre-ESRD)照護計畫,讓這群患者可以接受更完整的治療。

為響應2022世界腎臟日,台灣腎臟醫學會發起了愛腎護腎的活動,彰基醫學中心不僅積極地參與,更配合健保局的大數據的資料,當醫師要開立非類固醇消炎藥物 (NSAIDs)此類可能惡化腎功能的藥物時,會提醒醫師該病人的腎功能較差,是否減少用量或調整用藥;彰基期許以各團隊的整合照護,為民眾帶來「腎利人生」。

圖一:彰基醫學中心響應國民健康署及腎臟醫學會推動慢性腎病防治計畫,舉辦愛腎保腎嘉年華,宣導慢性腎臟病防治觀念。
圖二:彰化衛生局企劃資訊科科長張純如表示,台灣大約八個人會有一個人有慢性腎臟病,初期的腎臟病,其實一般人是沒有症狀的,很容易被忽略。
圖三: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表示,民眾可以藉由40歲以上3年1次及65歲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沒有罹患腎臟病。
圖四:民眾透過參與有獎徵答、闖關等趣味活動,在寓教於樂中吸取愛腎自我照護知識。
圖五:民眾透過民眾透過參與有獎徵答、闖關等趣味活動,認識腎臟病、預防腎臟病。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