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傳媒 Loading

內蒙古非遺展演登場 感受草原文化風貌

【記者廖宥婷/高雄報導】「守望精神家園─第六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隆重登場,內容包括「草原記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精選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項目,包括民間音樂、舞蹈、美術和手工藝等,透過展覽和表演呈現,讓大眾感受草原文化的蒼茫壯闊和悠遠綿長。10月12日於佛陀紀念館大覺堂開幕,共有1900人參加。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致詞表示,今日可見到內蒙古的非遺展演,可說是難遭難遇,曾有人讚歎佛館展演內容之豐富,甚至比原先當地的更周全周遍。引述星雲大師曾說過的「復興中華文化,佛教不能缺席」,文化的交流與弘揚是大家務必要努力的。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暨活動總顧問田青表示,中華傳統文化是多元一體的,除了漢族,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不同的文明,豐富中華文化的多姿多采。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沒有所謂的邊界之感,歷史上他們最遠曾經到了歐洲,在現代化的同時,仍然保留傳統的生活和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現代化』並非以犧牲民族文化和精神家園為代價。」全人類在邁向未來的同時將有二項重要的反思:反思和萬物大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發展至今和歷史文化、祖先所傳承的文明之關係。

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洪孟啟表示,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在於包容性強,且不斷成長,從蒙古族的草原文化可以感受到強烈的生命力。此外感謝星雲大師致力推廣文化教育,讓佛教文化融入了生活當中。

田青教授率多位傳承人,和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社團法人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陳春霖等多位為活動揭幕。陳春霖和如常法師也分別表示,保護、傳承、弘揚是非遺的三個重要面向,期盼透過展演,讓更多民眾感受內蒙古的草原風貌。

隨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登場,有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長調民歌」和「呼麥」,「呼麥」為獨特的喉音藝術,一人可同時發出二至三個聲部,此次帶來曲目〈馬頭琴頌〉。長調民歌有〈聖主成吉思汗〉、〈走馬〉。群舞「安代舞」,展現粗曠的民族性格。「頂碗舞」為女子頭上頂著瓷碗,踏著輕盈舞步。「好來寶」為蒙古族的說唱藝術,還有男子群舞「摔跤」,又稱「搏克」,以及馬頭琴齊奏〈萬馬奔騰〉、漫瀚調〈天下黃河〉、薩吾爾登「傳承」等。

「草原記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展出頭飾、服飾,現場多位傳承人示範,項目有刺繡、珠繡、布藝、鄂溫克希溫烏娜吉、蒙古文書法、剪紙、草編、金銀器製作、繩藝等。其中「希溫烏娜吉」在鄂溫克語中為「太陽姑娘」,為回饋太陽的恩賜,製作各種象徵太陽的工藝品。鄂溫克族世代以狩獵為生,人口僅有3萬人,其非遺可以傳承至今,堪稱奇蹟。佛館菩提廣場上則有蒙古包、勒勒車展示,吸引大批民眾關注。展覽期間也推出講座和工作坊等。

此次活動主辦單位中華文化聯誼會、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社團法人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承辦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展覽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烏蘭牧騎、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翰雅文化顧問有限公司等攜手合作。

2UDN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