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電傳媒

「文化資產教育教師指引手冊」融入各領域課綱

「文化資產教育教師指引手冊」融入各領域課綱

【電傳媒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18日辦理《文化資產教育教師指引手冊》首場說明會,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願景館2樓演講廳正式開鑼,現場由文資局吳華宗副局長、計畫主持人榮芳杰副教授及合作教師群、協力團隊等齊聚一堂,分享《文化資產教育教師指引手冊》研擬過程及教師群現地教學之心路歷程。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二條規定:「為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教育,主管機關應協調各級教育主管機關督導各級學校於相關課程中為之」;又《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14條之1亦明訂為實施上開保存教育,應培育各級文化資產教育師資、獎勵及發展文化資產教育課程、教案設計及教材編訂…等工作內涵。文化資產包括社會歷史、文化藝術、自然科學等重要內涵及價值,其有形及無形之呈現方式都是前人在生活中的智慧累積,是學生在十二年國民教育過程中奠定文資保存觀念重要基礎;爰文資局於109年起,以文化資產的「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邀集國小、國中、高中教師及教育工作者組成工作團隊,共同研擬出《文化資產教育教師指引手冊》,並開發6項教案課程(高中3套、國中1套、國小2套),逐步就近將學校周邊文化資產場域的概念,自然融入於既有的教學中,讓學生可以從正規學校的教學環境裡,獲得更多接近文資場域的機會。

文化部文資局副局長吳華宗表示,《文化資產保存法》從民國71年頒布迄今已經40年,可以分為「有形文化資產」及「無形文化資產」兩大類,文化資產指定或登錄數量逐年增加,舉例來說,古蹟、歷史建築逾2800處、古物逾2500件等等;無形文化資產如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等,歌仔戲曲調多達300多種,水下文化資產也達20種,皆相當珍貴。要認識臺灣文化,文化資產教育是重要的開端,文化資產的主要教育功能在於強調文化傳承與日常生活記憶的連結,核心理念在於涵育新世代的公民素養,並透過文資教育培養學生在探究、參與、實踐、反思及創新的態度與能力;以培育各階段新世代公民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做出迎向「共好」的抉擇。

說明會採實體及線上同步辦理,合計逾70人參加,許多在職教師出席與會。計畫主持人國立清華大學榮芳杰副教授及團隊成員分享「古蹟就是我們的教室」操作理念、參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之願景,研擬《文化資產教育教師指引手冊》的心路歷程,以及分享該指引融入各領域教案設計過程,提供在職教師或對文化資產有興趣之教育工作者,作為設計教案之參考指引;指引內容以社會與藝術領域相關學科知識為基礎,搭配自然、科學、數學、語文、健康與體育領域等應用知識。鼓勵在職教師將跨領域的課程統整,或是單一學科應用在文化資產場域之中,榮芳杰副教授提到,「文化資產教育」並不只是「認識文化資產本身」的課程,而是在文化資產場域裡進行「跨領域學科學習」,當學生可以從正規學校教學環境裡獲得更多「親近」文化資產場域的機會,就有機會逐步落實及提昇文化資產保存素養。

《文化資產教育教師指引手冊》說明會於5月間共辦理四場次,歡迎對於文化資產教育有興趣的各級教師、社會大眾一起來參與。最新消息請見文資局官網及臉書粉絲專頁。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吳華宗副局長致詞
計畫主持人榮芳杰副教授分享文化資產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執行過程
逾50人參加線上說明會,許多在職教師出席與會
現場出席夥伴專心聆聽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