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傳媒 Loading

每4人有1人發生中風危機!台灣腦中風學會、腦中風病友協會推出線上版照護手冊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63歲的江先生於六年前發生腦中風,開始復健後卻發現右手總是拳頭緊握、手指無法伸展,連轉動門把都有困難,右腳難以控制,走路容易跌倒,求診後才發現是中風患者常有的肢體痙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肢體痙攣若無妥善處理可能衍生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幸好江先生經過積極治療後,目前已不須拐杖就能行走。

中風近年雖已退居十大死因第四名,但失能仍是一大問題,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周中興理事長表示,失能多與中風併發症有關,統計指出約40%患者於中風半年後會出現肢體痙攣問題,影響日常生活能力,也易造成照護者負擔。

許多患者與照護者因為肢體痙攣認知不足,常誤解出現疼痛感等於復健失敗而放棄,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於今年推出腦中風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期望能從食衣住行等面向,提供患者、家屬更多照護上的建議,減少失能、重拾希望!

腦中風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連結: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吃多動少?中風年輕化!每四人即有一人會發生中風危機!

台灣每年新增3~5萬名腦中風患者,台灣腦中風學會李俊泰理事長指出,根據統計,過往每六人有一人可能中風,現在則是每四人當中即有一名終生會發生中風危機,中風發生率逐年增加!

台灣腦中風學會常務理事連立明主任也說,許多人工作型態長期久坐少運動、工時長,又偏好高油、高鹽、高糖食物,因此近年中風更有年輕化趨勢,提醒中壯年族群也要多加注意中風問題,如果發生中風前兆,應及時求診治療,而急性治療後的中長期照護,讓患者有機會找回生活自理能力、減輕殘障失能程度,有患者還能重回職場,降低家庭、社會的負擔。

腦中風向來是國人失能及死亡的主因,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半數以上初次中風患者於半年後仍呈現失能狀態,周中興指出,腦中風後肢體痙攣是常見原因之一,患者於中風後一週即有可能出現痙攣現象,且比例隨著時間拉長而增加,根據統計,中風超過半年後約有4成患者受到肢體痙攣所困擾,若不積極介入處理,導致軟組織僵硬、退化,關節僵硬、變形與孿縮,恐面臨拄柺杖、坐輪椅、臥床等病後人生!

周中興理事長說明,常見的肢體痙攣包含拳頭緊握、手肘彎曲、手腕內彎、肩膀內收等,可能會造成手腳難以活動,吃飯喝水、沐浴如廁都可能有困難,甚至連抓癢都無法辦到。除了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外,也使得照護者負擔加重,特別是正值中壯年的中風患者,通常多為家庭經濟支柱,如果因而無法正常工作,不僅對個人、家庭,甚至於整體社會皆會造成重大影響。李俊泰理事長也說,肢體痙攣會影響中風後的復健成效,「肢體硬梆梆很難做復健,必須軟Q才有復健效果。」

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攜手推出中長期照護手冊

近年來在學、協會推廣下,大眾對於腦中風的急性處理已有一定了解,但很多人卻因而忽略治療後的中長期抗戰。李俊泰理事長表示,中風照護猶如一場馬拉松,雖然每位病人狀況不同,但如果能維持個別的進步目標,例如原本臥床的可以下床坐輪椅、坐輪椅的可以進展到改用助行器、原先使用助行器的拿拐杖就能走等等,對個別患者來說就是很大的進步。

有鑑於此,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於今年推出腦中風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內容涵蓋食衣住行、情緒認知等面向的注意事項,周中興理事長表示,除了希望提供更多實質幫助外,也期待透過手冊內容,讓更多患者、照護者主動向醫護人員詢問、了解中長期照護的關鍵,幫助病患恢復日常功能,減少失能、重拾希望!

2UDN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