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傳媒 Loading

「作伙回國美-打開典藏珍寶盒」系列活動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今(2021)年時值藝術家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國立臺灣美術館為紀念這位熱切擁抱臺灣土地及對臺灣美術鄉土運動的倡導者,辦理了「茲土有情-席德進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展」巡迴展覽,讓民眾欣賞席德進筆下的臺灣風土之美,並於28日教師節當日辦理「作伙回國美-打開典藏珍寶盒」第三場系列活動,邀請席德進任教於師大美術系時的學生曲德義與黃步青,和當兵退伍的第二天,便北上跟著席德進拍攝民間藝術及傳統建築的林柏樑,及每次到埔里寫生必住「日月旅社」經營者黃義永先生等人齊聚國美館,共同審視作品保存狀況、回顧創作寫生及人物畫的故事,追憶這位帶動臺灣建築古蹟保存運動的先驅,並間接促成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立法通過,以及為個人的藝術生命與臺灣美術留下珍貴史章的藝術工作者。

席德進(1923-1981)創作融合中國傳統、西方繪畫技法創作臺灣自然風土與人文作品,深受臺灣民眾的喜愛,其為藝術投入畢生心力,1981年胰臟癌去世留下無數藝術創作,好友為保留其藝術作品及彰顯其藝術成就,創立「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共同維護其藝術資產,為能長久保存席氏作品,於1991年將席德進作品1867件捐贈予臺灣省立美術館(國美館前身)典藏,並將「基金會」移入國美館運作。國美館從1996年開始陸續針對席德進的油畫作品進行修復保存工作,於2006年當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與本館為維護保存席德進藝術作品,首開結合民間贊助名家作品保存修復,其中包含了席德進1950到1970年代的油畫作品如〈正坐少年〉、〈外國青年頭像〉及〈白衣少女〉等,至2010年完整修復典藏於國美館的130餘件油畫。在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下,為使昔日席德進對臺灣藝術與文化資產完整地呈現,本館將席德進使用相機攝影取材紀錄臺灣鄉土文物留下的大量幻燈片,於2019年起進行整飭維護、數位化、圖像編修及資料建檔等工作,保留典藏正片的原始價值,期透過數位化作業系統性的組織,再現臺灣藝術史的多元面貌,並促進未來多元發展的傳承。

今日國美館透過這次活動,邀請席德進的友人及學生到館參觀,透過席德進作品、幻燈片、文獻等資料的瀏覽,彷彿回到當年,聊起席德進鼓勵學生創作和與席德進四處寫生、甚至旅遊的情形;在席德進的作品前,曲德義、黃步青和林柏樑等人懷抱著興奮之情,重新領略老師創作藝術的態度,觀察並討論老師各種時代、各種風格的作品,如人像創作、抽象繪畫、鄉土水彩等等,尤其在席德進的人像創作上,更是打開大家的話匣子,回憶起當時畫室的種種,能夠讓老師畫上一張像,仍是大家心中最開心的事。國美館在這兩年也完成了席德進拍攝幻燈片的整飭修復三千餘禎,這些幻燈片記錄著席德進走訪台灣各地、海外不同國家的軌跡。觀看著這些幻燈片,黃步青與曲德義提起當年與席德進老師的旅程,流露出對恩師的崇敬之情溢於言表。除了幻燈片外,席德進自行剪貼撰寫的文件,讓大家如數家珍的談起當初席德進老師與畫壇其他藝友的交流點滴,比如廖修平、顧福生、吳昊等人的趣事。愉快的分享交流,正是「作伙回國美-打開典藏珍寶盒」活動中最好的註解。

國美館館長暨席德進基金會董事長梁永斐表示,能藉由席德進友人及學生們口中聽到許多關於過去的創作及生活故事的分享,如同抽絲剝繭,重現塵封舊事,走入席德進的創作源流,更加的了解席德進創作的內心世界及情感世界,也讓他的形象更加鮮明,亦提及席德進身為畫家,為臺灣藝術文化觸發一股回歸發掘自己土地文化的潮流,並帶動了臺灣建築界古蹟保存的熱潮,雖然逝世已四十年,但至今後人仍能感受這股強大的影響力,期望透過本次「作伙回國美-打開典藏珍寶盒」系列活動的辦理,能讓席德進對臺灣鄉土文物、建築的保存,及身體力行走遍臺灣的藝術精神能延續下去。

2UDN 新聞中心